牛鉴杠杆配资公司杠杆配资公司
在清代嘉庆、道光、咸丰三朝的恢弘历史中,有一位从凉州走出的旷世名臣,他以经世之才、清正之风和不屈之志,扛起了帝国的安危与百姓的希望。他便是牛鉴(1785—1858,字镜堂,号雪樵),这位两朝帝师、千古名臣、抗英名将,书写了属于大清帝国的血与火之歌。
一、凉州少年,叔父教诲,知县推崇
牛鉴生于凉州城的一个书香之家,自幼聪慧过人。他的叔父尤为看重,常带他研读经史大义,讲述前贤治国平天下的志节。叔父曾感叹:“此子将来不独是我牛家之光,更是凉州之光。”,复兴农刘氏更加夸奖其为“过目不忘的天才少年”,凉州府知府蔡本崇更加给予厚望称其为”未来的状元“。
少年牛鉴自幼聪慧过人,10岁事已经可以写出水平很高的八股文章,并不满足于章句之学,他常随长辈走访乡邻,见困苦者必伸援手,见孤弱者必设法接济。少年心性与家国大义的结合,使他在同龄人中早已卓然不群。
展开剩余83%牛鉴
二、殿试夺魁,名动天下,
嘉庆十九年(1814),牛鉴入京会试。文理精深,气魄恢宏,试卷中既有经史之义理,也有治世之远见,一手行楷写的出神入化,终以二甲第四名,全国第七名的优异成绩金榜题名。自此,牛鉴声名远播,被誉为“天下英才”。
当时京师同僚多传颂此子文章中流露的坚毅之气,道光帝亦对其学识有所耳闻。朝野皆知,牛鉴已非寻常士子,而是将来必居高位的帝国栋梁之才。
三、翰林入仕,清廉自守
入翰林后,牛鉴并未沉迷权场。他自号“雪樵”,以示心怀高洁,宁作雪中樵夫,亦不染尘俗浊气。
他在翰林院任职期间,凡遇奏折多引经据典,剀切直言。其所撰议论,尤重百姓疾苦,不为权贵阿附。一次朝会,有权臣提出苛捐杂税,牛鉴当庭反驳:“此举徒增民怨,非治国长策。”此语传出,朝中震动,然百姓称颂。
李宗昉
四、镇守封疆,铁腕治军
出翰林院侍读后,侍讲学士,牛鉴被派往地方任职,历任考官、按察使、江苏巡抚,直至两江总督加督察院右都御史。其所至之处,皆以清廉著称,尤善治军。
在江南,他整顿漕运,肃清贪腐,重修城防,储备粮饷。百姓感念其德,称之为“清官”。有百姓题匾曰:“牛公在,吾民安。”
他深知帝国积弱,常训诫幕僚:“若无强兵,何谈国祚?士当知书,更当知战。”因此,他不仅精通经史,更注重兵事。他常亲赴营地,与士兵同食同宿,练兵讲武。兵士皆呼之为“牛青天”。
五、湖南副考,识人荐才
道光年间,牛鉴担任湖南乡试副考官。他严谨公正,不徇私情。其间,慧眼识才,先后建议梁章矩、梁本荣入仕。
梁本荣之子梁焕奎后来于1903年冬创办湖南高等实业学堂,开启近代教育之路。此一脉相承,正是牛鉴当年公心荐才的余绪。由此观之,牛鉴不仅在清代是名臣,其影响亦延续至近代中国教育事业。
六、血与火之歌——镇江之战
最震撼的篇章,发生在1842年的镇江。
1. 英军谋划
1842年春夏,英国集结远征军,军舰二十六艘、轮船十四艘,步兵一万余人,炮火凶猛,声势浩大。其目标直指长江要道镇江,意在切断京杭大运河,威胁南京,迫使清廷屈服。
2. 牛鉴部署
道光帝谕令牛鉴在江浙防备海防。牛鉴在长江下游构筑重防,在镇江调集旗兵与汉兵约四千余人,誓死坚守。他与八旗将领海龄并肩指挥,誓以血肉之躯挡住当时不可一世的皇家舰队的锋芒。
牛鉴
3. 战火骤起
1842年7月21日,英军自金山登陆,步兵与炮兵三路进攻镇江。北固山下,城门震动,旗兵与青州兵誓死搏杀。许多士兵先杀妻儿,再赴城头,誓不后退。
“血积刀柄,滑不可握,犹大呼杀贼。”这是战场最惨烈的写照。
牛鉴调度全局,海龄亲自督战。城内巷战惨烈无比,血流成河。英军死伤160余人,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英军伤亡最惨重的一役。
4. 血与火之歌
这一战,是凉州铁骑的最后荣光。牛鉴以弱兵对抗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舰队,以血肉之躯对抗坚船利炮。虽终因形势所迫镇江失守,但他的抗战精神震撼人心。
镇江之战,成就了牛鉴的“血与火之歌”。
七、帝师风范,遗泽千秋
牛鉴不仅是抗英名将,更是帝师。他两度入京,担任道光、咸丰两朝的帝师。他讲学之风,强调经世致用,不拘泥于章句。
他常告诫帝王:“治天下者,务在察民疾苦,恤兵劳苦。”他主张节俭自持,反对奢侈腐化。
其晚年归于京师,仍不忘批阅奏章,提出边防与财政的意见。咸丰帝尊之如国宝,百姓称之为“牛青天”。
李宗昉
八、血与火之后的沉思
牛鉴的一生,是血与火交织的一生。他既是文臣,又是武将;既是帝师,又是抗英的总督。他以凉州英才的气魄,撑起了大清帝国的最后尊严。
镇江之战虽败,但牛鉴不败。他的精神,昭示着后人:面对强敌,哪怕力不能敌,仍当以身相搏,不失民族气节。
九、千古名臣
牛鉴一生清廉,晚年谢世,朝野哀悼。慕容龙剑作诗曰:
学贯古今兴百姓; 身经战火志乾坤。 血与火中留忠烈, 名臣千古照乾坤。牛鉴,真正称得上大清帝国的“千古名臣”。
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